何謂「遠期外匯」?

0 意見

談到外匯避險最常提到的不外乎是「遠期外匯」,這也是央行最力推台灣出口商們要做的。以下為來自大眾銀行的資料

﹣﹣﹣﹣﹣﹣﹣﹣﹣﹣﹣﹣﹣﹣﹣﹣﹣﹣﹣﹣﹣﹣﹣﹣﹣﹣﹣﹣
遠期外匯是指交割日超過兩個營業日以上之外匯交易。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日期或期間,依交易當時議定的金額、幣別、匯率進行實質交割之交易。

一般從事進出口廠商,從洽談、訂約、交貨到貨款收付為止,通常需經過一段時間來完成,而在此段期間內如何保護企業不受匯率波動而影響匯兌損益,最佳的處理方式便是與大眾商業銀行簽訂遠期外匯合約。事先議定好一固定匯率,將來便依此匯率來進行本金交割,可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進而侵蝕獲利。因此,遠期外匯不失為一規避風險的工具。

何謂「自然避險」?

0 意見

匯市年初以來短短三個月台幣可說是升升升,一路從32.5到30,一度破30,平靜一段時間後,本來想買美元的我還來不及出手,昨天反倒是在外資大幅匯出資金後重貶3.03角,今天則又是大幅升值1角71,變化之大讓人錯手不及。

行庫主管表示,出口商擔心,如果接著新台幣又快速貶值,之前預期新台幣持續升值做遠期外匯避險,恐怕又要虧一筆,這樣要叫廠商怎麼避險?

今年以來新台幣快速升值,出口商叫苦連天,央行則一再勸說廠商必須做好避險;然而,行庫主管說,先不說去年新台幣走勢平穩,廠商不做避險,有些廠商看準新台幣會升值而做了遠匯避險,結果新台幣卻劇貶,使得廠商遠匯契約不履行,苦的反而是銀行;如果廠商硬著頭皮履約,卻又會蒙受損失。

避險問題讓大家傷透腦筯,但其實有不少出口商面對這樣無法預測的劇烈變化,其實早改採自然避險。何謂自然避險呢? 以下為來自摩根富林明網站上的資料。

﹣﹣﹣﹣﹣﹣﹣﹣﹣﹣﹣﹣﹣﹣﹣﹣﹣﹣﹣﹣﹣﹣﹣﹣﹣﹣﹣﹣﹣﹣﹣﹣﹣﹣﹣﹣﹣﹣﹣﹣
近10 年來,隨著電腦科技的快速進步,投資組合風險管理已變得更為容易,許多基金經理人也開始大量利用計量模型來控制衡量投資組合風險。儘管如此,對一般大眾而言,計量模型仍是如此艱澀難懂、遙不可及,一般投資人不免會問,是否存在著簡單的避險方式,可以讓許多投資人利用簡單的概念就可以作好風險控管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自然避險(Natural Hedge)」便是其中一個簡單的避險方式。所謂「自然避險」,指的是投資人不需透過積極主動的選擇配置,而是採取投資組合的方式,運用「分散配置 (Diversification)」,基於每個投資部位報酬變化不會完全一致,在彼此相關係數小於1 的情況下,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將可以有效獲得降低。

「自然避險」最常運用在匯率避險策略之中,包括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在內的許多經濟學家都承認匯率走勢無法預測,而隨機漫步理論(Random Walk)更是匯率預測中最有名的理論之一,既然全球匯率走勢難以預測,因此許多全球佈局的投資人索性不去賭(Bet)單一匯率的走勢,而是採取多樣化的貨幣資產配置,讓各貨幣升貶不一的走勢來減少整體投資組合的匯率風險。

對風險趨避的人而言,理論上是不會買樂透或是前往賭城試手氣的,因為那代表著增加不確定性,但卻沒有提高預期報酬,如果你曾經買過樂透或是玩過吃角子老虎,別懷疑,你在那個時刻已成為風險愛好者(Risk-Loving)。不過根據統計,一般人在大多數的時刻都是屬於風險趨避屬性的投資人。

由於任何避險動作都會產生成本,在成本收益考量下,許多專業經理人也會採取自然避險策略來管理匯率風險,舉例而言,身為全球前三大資產管理公司,我們雖然在倫敦配置嚴謹的匯率團隊分析各國匯率走勢,不過我們旗下許多全球債券型或平衡型的基金,仍是採用自然避險或半自然避險的方式來管理匯率風險。

對全球佈局的投資人而言,在擁有不同國家的貨幣資產後,「自然避險」可以讓你簡單輕鬆的降低匯率風險,由於匯率變化難以預測,有時候「無為而治」、「分散配置」就是最簡單的避險策略!

銀行推出的基金手續費優惠方案真的划算嗎?

0 意見

絕大部份的人基金一定都是透過銀行申購的
銀行為了刺激客戶的申購... 總是會搭配些手續費優惠的方案
國泰世華在這一方面的努力更是不遺餘力
總是有著許多響亮的名稱跟複雜的計算方式...
我也是眾多方案的申購者之一,卻因此後悔不已

我選擇的是"幸福達人"方案... 算是它很早推出的一個促銷方案
它是的特點是手續費後收, 因扣款次數來決定手續費的成數, 唯扣款金額無論如何不可變更
很多人不能理解手續費前收(normal)與後收的差異, (註一)
但是基金老油條的JJ,在摩根富明林的前前身怡富時期就以親身體驗過了
(在199x年當時算是很首推吧!!)
儘管明知它有後收的特性,但想著自己的習慣是買了就不會動用的所以仍是申購了.
然而...一步錯 步步錯

在逢高或明知再來會大跌(次級房貨)時我進行贖回,
但因為扣款次數尚未達到門檻,手續費可就完全沒折扣啦!
這麼一來硬是讓銀行以沒折扣的手續費跟後收的特性硬是多賺了很多
不要小看哦~~真的是很多
比第一段門檻多了一倍(3%而非1.5%),更比前收多給了我的獲利%數...

再加上贖回扣款金額不能變更,更是讓JJ不能在逢低時用力的加碼...
這可就完全背離了投資的應有的原則了

之後當年初印度基金達到高點時,
我雖有想要先逢高獲利了結,卻因為扣款次數未達免手續費的門檻而沒有贖回。
最後是吃了歸零膏,從原本的40﹪獲利跌到-18%
以我省錢至上的個性來說這樣的方案嚴重影響我的決策與執行力。

長期的觀察下可以發現銀行令人眼花瞭亂的方案其實都是對銀行有利的
種種的限制令人眼花瞭亂無所適從
像我所選的這類看來只適合不主動修改投資配置及扣款的投資人,
也就是說對於主動積極型主見多的精明投資者可一點都合適
(我的朋友中倒是真的有人扣款50次呢! 手續費全免)

總而言之,這樣的方案正好違反了我之前所提過的不定期不定額
若不能做到不定期也至少要可以定期但不定額,而且不能違反逄高贖回逢低買進的原則.
(人是有惰性的,要時時觀盤是很累人的)

註一.
前收: 於申購時便以決定銀行的手續費金額
後收: 根據投資人贖回時的金額來計算手續費,投資人賺的愈多, 銀行抽的手續費愈多,但若賠了錢銀行也抽的較少

ex. 10000元投資,手續費3%, 若贖回時金額12000元
前收: 銀行於申購時收取10000 x 0.03 = 300元
後收: 銀行於贖回時收取12000 x 0.03 = 360元